1970年
店口第一家五金厂诞生
到40多年后的今天
已成为“浙江资本市场第一镇”
五金
给店口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
让我们一起回顾
那段辉煌的创业史~
店口五金的发展,绕不开陈茂炯,一个17岁就接受革命洗礼成为地下交通员、解放后一心扑在余姚税务战线上、时刻想着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店口人。
陈茂炯
1970年,那个季节和整治气候一样寒冷的早春,陈茂炯为家乡店口送来了“办小五金本少利大能赚钱”这样一条含金量极高的信息。
陈茂炯找到大队党支部书记陈伯生等一班人,把打算在新一村搞五金的事全盘托出,并征询他们的意见,解答他们的疑问;一方面在全体社员和众亲友间进行宣传、游说、阐明办五金厂的好处,并一再地表示,一旦五金厂办起来,他将通过余姚的朋友,帮助队里进行车床设备的安装调试,以及生产技术上的培训。
配图来自《大镇匠心——店口启示录》
在办厂初长达10多年的岁月里,陈茂炯多次为新一村第一家五金厂联系业务,提供技术帮助,解决原材料,用无私的行动,实现了他全部的诺言,成为店口五金的领路人!
1970年,陈天义还是一个22岁的毛头小子,是队里的植保员,没见过五金,只听村里人说把“做五金”叫“做螺蛳”,还猜想五金的模样跟塘里的青壳螺蛳一样,压根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店口五金第一“教头”。
陈天义
陈天义,陈茂炯的侄子,聪明好学,领悟能力强,还有一股专研劲,和陈长昌一起被大队派往余姚学习五金加工技术。
到了余姚,陈天义正儿八经地当起了学徒工,认真虚心向各位老师傅求教,上班做到手勤、脚勤,下班后还把学到的产品操作流程一步步记下来。别人一天上一个班,他却一天上两个班,白班、中班连轴上,只为多掌握点技术。
到村里的第一家五金厂正式上马,陈天义已经可以带领首批8位新职工们熟练投入车床操作了。他作为带班的师傅,厂里的质检员,装刀磨刀,使用游标卡尺,计算产品的外圆、内圆、直径,样样精通。
配图来自《大镇匠心——店口启示录》
1970年9月,店口第一家五金厂——“店口新一五金厂”在店口老街横街弄一间不足50平方的矮平房里诞生,传出了“隆隆”的机器声。为了堵住那些“割资本主义尾巴”的好事者的嘴,它对外的厂名叫“店口新一农机修理厂”。
店口第一家五金厂
建厂时,需要1万元左右的资金,因陈茂炯的协调,余姚企业答应先借一批铜棒给村里使用,资金缺口8500元左右。为了筹集资金,队里发动全体社员上山砍柴,卖给十几里外的砖窑厂,按照当时最值钱的松枝每公斤0.33元算,得砍25万公斤的松柴。
陈天义和陈长昌按照队里的指示,用卖柴得来的钱,加紧采购车床、砂轮、台虎钳、刀具等设备,并数次往返余姚采买加工用的原材料—铜棒。那个年代,铜棒属于国家紧缺物质,购买和运输须经当时的冶金工业部和铁道部同时批准。为了避免铜棒被列车员查获,陈天义他们用旧毛毯、旧蚊帐盖在上面蒙混过关,十分不易。
第二年,新一五金厂盈利3万元。
到第三年,新一五金厂盈利已达到22万元。
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“店口新一五金厂”,就像投在店口大地上的一枚五金的火种!紧紧几个月后的1971年,“店口上一五金厂”、“店口勤寨五金厂”等相继诞生,店口开启了“五金时代”!
城·市·要·闻
【五3争创录】牛皋社区党建好故事
92岁仍笔耕不辍,这个店口人“大有来头”......
一堂特殊的党课,原来是为了这件惠民实事......
店口镇2018学年中小学“阳光招生”工作意见出炉!
店口司机必看!以后这些事在店口就能办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