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现象
多数小餐馆未“明厨” 按照《意见》要求,餐饮服务提供者可通过建造透明玻璃窗、玻璃墙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,透明玻璃表面要光滑整洁,粘贴画不得遮挡视线,玻璃两侧不宜存放遮挡视线的物品。记者调查发现,未“明厨”的情况不在少数。

大饭店“亮灶”虚设 按照《意见》要求,后厨摄像头的安装需满足粗加工区、烹饪区、清洁区等多处的全程可见。记者发现,一些餐厅的摄像头“对不准”,有的干脆黑屏了。 记者6月6日走访发现,在北京西单君太百货地下餐厅里,每家餐厅门口都安放了后厨视频监控显示屏。据介绍,这些显示屏是去年按照食药监部门的要求统一安装的。 在“天喜”餐厅门口的显示屏上,记者打开摄像头1,厨房盛放器皿的角落出现在显示屏,切换到摄像头2,显示的是后厨房间的门梁。记者通过监控随机查看“正一味石锅拌饭”餐厅的后厨情况,视频里只看到了角落的空调。“胖哥俩肉蟹煲”的后厨视频监控未开,处于黑屏状态。“拿渡-麻辣香锅”的后厨8、9、11号监控未开,不符合《意见》中提到的“及时维护”要求。另外,个别餐厅的监控显示器正在播出广告,不符合“在该时间段不得在展示设备上改播其他内容”的要求。


多数消费者不了解 记者发现,对于商家后厨的公示情况,食客们并不是那么“感冒”。 记者在“正一味石锅拌饭”餐厅门口驻足观察,30分钟时间内,无一人查看监控显示屏。被问及“是否关心后厨情况”时,消费者王女士显得十分惊讶,她说自己很关心食品安全问题,但并不清楚从什么渠道了解相关信息,更不清楚餐厅门前的屏幕有何用处。消费者李先生的回答更为干脆,他说“来吃饭不考虑这么多”。在“云海肴”餐厅门口,记者看到一位消费者在查看显示屏,就上前询问,被告知她在查看是否有代金券或者打折信息。 “消费者是来吃饭的,谁会盯着后厨看半天?”君太百货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设立监控设施是为了餐饮店出现食品安全纠纷后,可以追溯追查,保障餐饮店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,属于“事后诸葛亮”,即时功能并不明显,真正过来查看的消费者也不多。 在采访中,也有消费者支持“明厨亮灶”。市民刘先生和朋友告诉记者,对于有“透明厨房”的餐厅更有好感。 ●观点
细化标准以奖代罚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,实施“明厨亮灶”能满足消费者对食品经营者在生产加工食品过程的知情权,有助于破解食品行业中的一些谣言,让消费者明白消费。“‘明厨亮灶’的初衷是为了解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焦虑,提升消费者的幸福感、获得、安全感,这种设计应该说是良法善治,也是提升企业形象的渠道,应当得到商家自觉的认同。” 刘俊海坦言,当前,很多大型餐饮企业因为“明厨亮灶”生意确实红火不少,有些中小规模的企业不愿意公示后厨,主要是因为收入低、操作不规范等原因,在制作餐饮的过程中不讲究卫生会第一时间被直播出去,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,直接影响消费者满意度。“企业要夯实和保障消费者的权益。”刘俊海说,希望监管部门能抓住典型案例,真正把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核心利益诉求提炼出最大公约数,打造一个诚实信用、多赢共享、包容互惠的餐饮市场环境。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,“明厨亮灶”是食品安全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环节,要想不成摆设、落到实处,需细化实施标准,强化奖励机制,让商家在没空子可钻的框架下守规矩,同时适当以奖代罚,引导和鼓励好餐馆做榜样,培养消费者关心后厨的意识,人人参与才能见效果。